[微服务从设计到部署]
整本书就在讲微服务,我们要做的就是找方法把这本书上讲的东西实现。
微服务从来都没说过非要是java,是整个开发领域要用的东西。
为什么选这本书?
对他来说,你的应用已经有了,他是告诉你如何把他变成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的概念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概念,旨在通过将功能分解到各个离散的服务中以实现对解决方案的解耦。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功能分解到离散的各个服务当中,从而降低系统的耦合性,并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支持。
概念
把一个大型的单个应用程序和服务拆分为数个甚至数十个的支持微服务,它可扩展单个组件而不是整个的应用程序堆栈,从而满足服务等级协议。
定义
围绕业务领域组件来创建应用,这些应用可独立地进行开发、管理和迭代。在分散的组件中使用云架构和平台式部署、管理和服务功能,使产品交付变得更加简单。
官方的定义
- 一系列的独立的服务共同组成系统
- 单独部署,跑在自己的进程中
- 每个服务为独立的业务开发
- 分布式管理
- 非常强调隔离性
目的
有效的拆分应用,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
系统架构需要遵循的三个标准
- 提高敏捷性:及时响应业务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 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体验,减少用户流失
- 降低成本:降低增加产品、客户或业务方案的成本
传统的开发模式
优点
- 开发简单,集中式管理
- 基本不会重复开发
- 功能都在本地,没有分布式的管理和调用消耗
缺点
- 效率低:开发都在同一个项目改代码,相互等待,冲突不断
- 维护难:代码功功能耦合在一起,新人不知道何从下手
- 不灵活:构建时间长,任何小修改都要重构整个项目,耗时
- 稳定性差:一个微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应用挂掉
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高并发下的业务需求
SOA(面向服务)架构与微服务架构的区别
- SOA注重重用,微服务注重重写。微服务中常用的
API Gateway
的模式主要目的也不是重用代码。 - SOA注重水平服务,微服务注重垂直服务
- SOA注重自上而下,微服务注重自下而上
总结
两者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微服务专注于以自治的方式产生价值。但是两种架构背后的意图是不同的:SOA 尝试将应用集成,一般采用中央管理模式来确保各应用能够交互运作。微服务尝试部署新功能,快速有效地扩展开发团队。它着重于分散管理、代码再利用与自动化执行。
功能 | SOA | 微服务 |
---|---|---|
组件大小 | 大块业务逻辑 | 单独任务或小块业务逻辑 |
耦合 | 通常松耦合 | 总是松耦合 |
公司架构 | 任何类型 | 小型、专注于功能交叉的团队 |
管理 | 着重中央管理 | 着重分散管理 |
目标 | 确保应用能够交互操作 | 执行新功能,快速拓展开发团队 |
微服务并不是一种新思想的方法。它更像是一种思想的精炼,一种 SOA 的精细化演进,并且更好地利用了先进的技术以解决问题,例如容器与自动化等。所以对于我们去选择服务技术框架时,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针对 SOA、MSA 两种架构设计同时要考虑到兼容性,对于现有平台情况架构设计,退则守 SOA,进则攻 MSA,阶段性选择适合的。
要实际的应用微服务,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 客户端如何访问这些服务
- 每个服务之间如何通信
- 如此多的服务,如何实现?
- 服务挂了,如何解决?(备份方案,应急处理机制)
客户端如何访问这些服务
后台有 N 个服务,前台就需要记住管理 N 个服务,一个服务 下线、更新、升级,前台就要重新部署,这明显不服务我们拆分的理念,特别当前台是移动应用的时候,通常业务变化的节奏更快。
另外,N 个小服务的调用也是一个不小的网络开销。还有一般微服务在系统内部,通常是无状态的,用户登录信息和权限管理最好有一个统一的地方维护管理(OAuth)。
所以,一般在后台 N 个服务和 UI 之间一般会一个代理或者叫 API Gateway
,他的作用包括:
- 提供统一服务入口,让微服务对前台透明
- 聚合后台的服务,节省流量,提升性能
- 提供安全,过滤,流控等API管理功能
其实这个 API Gateway
可以有很多广义的实现办法,可以是一个软硬一体的盒子,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 MVC 框架,甚至是一个Node.js
的服务端。他们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前台(通常是移动应用)提供后台服务的聚合,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出口,解除他们之间的耦合,不过 API Gateway
也有可能成为 单点故障 点或者性能的瓶颈。
每个服务之间如何通信
所有的微服务都是独立的 Java 进程跑在独立的虚拟机上,所以服务间的通信就是 IPC(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方案。现在基本最通用的有两种方式:
同步调用
- REST(JAX-RS,Spring Boot)
- RPC(远程过程调用)(Thrift, Dubbo)
同步调用比较简单,一致性强,但是容易出调用问题,性能体验上也会差些,特别是调用层次多的时候。一般 REST 基于 HTTP,更容易实现,更容易被接受,服务端实现技术也更灵活些,各个语言都能支持,同时能跨客户端,对客户端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封装了 HTTP 的 SDK 就能调用,所以相对使用的广一些。RPC 也有自己的优点,传输协议更高效,安全更可控,特别在一个公司内部,如果有统一个的开发规范和统一的服务框架时,他的开发效率优势更明显些。就看各自的技术积累实际条件,自己的选择了。
异步消息调用
- Kafka(没有broker的,直连,号称全球最快,只管速度)
- Notify
- MessageQueue
异步消息的方式在分布式系统中有特别广泛的应用,他既能减低调用服务之间的耦合,又能成为调用之间的缓冲,确保消息积压不会冲垮被调用方,同时能保证调用方的服务体验,继续干自己该干的活,不至于被后台性能拖慢。不过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致性的减弱,需要接受数据 最终一致性;还有就是后台服务一般要实现 幂等性,因为消息送出于性能的考虑一般会有重复(保证消息的被收到且仅收到一次对性能是很大的考验);最后就是必须引入一个独立的 Broker
如此多的服务,如何实现?
在微服务架构中,一般每一个服务都是有多个拷贝,来做负载均衡。一个服务随时可能下线,也可能应对临时访问压力增加新的服务节点。服务之间如何相互感知(哪个服务挂了,运行的服务的ip:port)?服务如何管理?
一般有两类做法,也各有优缺点。基本都是通过 Zookeeper(服务的注册与发现)
等类似技术做服务注册信息的分布式管理。当服务上线时,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的服务信息注册到 ZK(或类似框架),并通过心跳维持长链接(tcp),实时更新链接信息。服务调用者通过 ZK 寻址,根据可定制算法,找到一个服务,还可以将服务信息缓存在本地以提高性能。当服务下线时,ZK 会发通知给服务客户端。
基于客户端的服务注册与发现
优点是架构简单,扩展灵活,只对服务注册器依赖。缺点是客户端要维护所有调用服务的地址,有技术难度,一般大公司都有成熟的内部框架支持,比如 Dubbo。
基于服务端的服务注册与发现
优点是简单,所有服务对于前台调用方透明,一般在小公司在云服务上部署的应用采用的比较多。
服务挂了,如何解决?
前面提到,Monolithic 方式开发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分布式最大的特性就是网络是不可靠的。通过微服务拆分能降低这个风险,不过如果没有特别的保障,结局肯定是噩梦。所以当我们的系统是由一系列的服务调用链组成的时候,我们必须确保任一环节出问题都不至于影响整体链路。相应的手段有很多:
- 重试机制(tcp心跳 n秒请求一次 或者ping一次)
- 限流(比如秒杀,可以从客户端按90%的几率直接提示活动已结束,10%的向后台发请求参与真正秒杀)
- 熔断机制(比如秒杀,进到了后台服务A,A要去访问服务B,流量一上来,在A直接返回活动结束)
- 负载均衡
- 降级(本地缓存, 比如订单来多了,服务器承载不了压力,订单服务下线保证其它服务可用)